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IN视频 > 

IN视频|120辆“红标”出租车 成深圳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独特风景

2020-04-11 11:24来源:深圳新闻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4月11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叶梅 胡津玮 见习记者 阮斯宇)在繁忙拥挤的通勤路上,会看到这样一批特殊的出租车,他们贴上了“防疫复工两不误 服务企业 党员车队”的红色标签,车头还有数字编号。作为全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指导服务组的工作车辆,这批“党员车队”以他们专业安全的服务,成为了疫情战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疫情期间在深圳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和调派下,全市有800多名来自各机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派驻到全市各街道、企业帮助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协助街道、社区、企业解决各自的难题,共同度过疫情难关。为了帮助他们更加高效的完成企业走访、调研等工作,深圳市委组织部从深圳巴士集团协调出了120辆出租车辅助“公务员志愿者”工作。深圳巴士集团也专门制定了交通保障工作方案,尽全力配合服务组的各项工作。

记者从深圳鹏程电动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他们旗下的鹏程电动、龙岗公汽、鹏程出租三家分(子)公司共协调出120辆出租车参加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跟随市委组织部的派驻干部在全市74个街道提供服务。而被选中的这些驾驶员从工作经验到工作态度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员工,按照近两年没有违章记录、没有交通事故记录、没有投诉记录的五星标准甄选而出。

党员先行 隔离舱彰显暖心举动

深圳鹏程电动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保垒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次参加疫情服务的每一辆出租车和驾驶员均是从移动U站、“党员先锋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和爱心车队驾驶员队伍中遴选而出,共有120辆车(其中4辆车作为机动)和120名驾驶员参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党员车队”。

为了解除驾驶员的后顾之忧,公司为每一位驾驶员每天配备手套、一次性医用口罩,为车辆每天配备消毒水、喷壶、免洗消毒液、饮用水和纸巾,并做好司乘隔离。服务全程保持通风,针对乘客易接触部位,安全带、坐垫等勤消杀,做到一乘一喷,做好车乘隔离。

为彻底杜绝飞沫传染的机会,公司在小小的车厢里“大做文章”。用塑料膜和PV管作为原材料,打造车辆防疫战衣,将驾驶位单独隔离,在物理空间上隔离开,形成“隔离舱”,切断病毒空气传播途径,为乘客和驾驶员提供安全无忧,隔离有法的全新乘坐环境。为了充分验证该防护膜的有效性,公司针对风阻和防护膜对驾驶员的操作影响等问题进行反复路测和推敲,科学验证采用最有效的“七字形”隔离方式,保证了驾驶员和乘客的有效防护。

全天待命 细致服务体现专业素养 

来自深圳鹏电集团鹏电分公司的刘学友和其他驾驶员一样,每天从福田汽车站出发,开启一整天的保障服务。为了对“党员车队”的车辆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公司要求他们在完成每天的运载服务后,将车辆开回福田汽车站集中停放,并于第二天早上完成消毒清洁工作后,才可重新开始新的保障服务。

刘学友今年45岁,已经有10年的驾驶经历,从94年就入党,已经是一名党龄26年的老党员。本来今年准备回湖南老家过年,但是遇上新冠疫情,在临上火车的前一刻得知老家已经封城,只得临时从火车上下来,留在深圳。

在过年的这段期间,刘师傅也没有闲着。凭着自己多年从事“爱心送考车”的经验,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爱心车的志愿者,免费帮助运送防疫物资。据刘师傅说,他们公司一起参加爱心车行动的有60个人,大家还组建了一个群,平时有需要提供帮助的信息都会在群里交流和分享。在接到“党员车队”工作的通知后,刘师傅义不容辞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从3月3日开始和另外3名同事一直在南头街道办服务,已经1个多月了。

刘师傅说,他作为一个党员,很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虽然平时的工作就是为指导服务组开车,而且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在指导服务组前往的企业、社区门口等待,可是他觉得就算只是小小的陪伴,也是他能够近距离帮助这座城市,帮助指导服务组,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他觉得非常荣幸和自豪。

市派驻南头街道办指导服务组的组员们也对刘师傅的工作赞赏有加,他们认为刘师傅作为驾驶员非常专业,每天的接送非常准时,在他们走访企业、社区的时候,为他们节省了路途时间,并能够准确迅速的到达站点。作为一名老大哥,刘师傅也不忘叮嘱指导服务组的组员们,要多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在大家相处的1个多月时间里,关系非常融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正是这样一支“党员车队”的默默奉献和陪伴,让参与全市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的指导服务组们能够免除后顾之忧,高效高能的完成他们的工作。也正是这样一只“隐形战队”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抗击疫情的这场战斗中,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都能够凝结成巨大的正能量,让我们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早日结束这场战斗。

[责任编辑:郑晓鹏]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