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IN视频 > 

IN视频|看病难?听人大代表说深圳应如何做到病有良医

2020-01-10 16:25来源:深圳新闻网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月10日讯(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陈婕 牛耘 摄像 张嘉俊 实习生 许慧凝)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圳网友对深圳创建民生幸福标杆的战略极为关注。如何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病有良医,其中一系列的难题,考验深圳智慧。1月10日,多位人大代表接受了深圳新闻网的采访,对于医疗问题,她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起来听听。

深圳市人大代表陈芸:卫生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卫生工作属于民生工程里几大目标中的其中一部分。在今年总体财政压缩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和卫生的投入增加了,可见政府对卫生发展的重视,政府希望有一个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卫生发展。“陈芸告诉记者。

”面对医疗短板,首先是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新的医疗机构今年还是以每年一到两家的速度在增加,除此之外,医疗人才的储备也应快速推进。”谈到“病有良医”,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由深圳市政府牵头的高水平医院建设、备受关注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为解决深圳医疗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官方于2014年推进以“名医、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深圳共投资1000亿元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陈芸认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的医疗水平一定可以做到和经济发展相匹配。且随着医学科学院落地深圳、各家附属医院的建立,深圳市民能更快地享受到“有良医”。

深圳市人大代表孙群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

孙群露表示,如何破局目前深圳的医疗短板关键在于引进高新技术、加大基础研究、研发重大项目、开发生物技术、进一步推进“三名工程”。“三名工程”今年已经到期了,这种好的项目能否延续?是她提出的疑问。

她建议,要建立医学科学院,那么在人才方面深圳就能利用学院生源来补充医疗人才,医务人员的进修也有相应的场所提供。光靠引进人才的话,薪资、住房、教育方面对深圳而言都是较大的压力。“病有良医”不光是要满足基本的医疗要求,还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孙群露表示,卫生系统在竭力为全市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每个医院都在通过信息化、电子健康码去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市民需求,减少看病难、看病排队等看病不便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系统,节约人力资源,尽量给病人多点时间看病,更精准服务市民。

深圳市人大代表何彩梅:良医指的是医生不与收益挂钩

“在硬件设施、好的医生以及医疗环境这三个问题中,病有良医讲的是软件问题,也就是要有好的医生,这也是一个医疗短板。政府需要不断培养,引进并留住医疗人才。除此之外,良医指的是医生不与收益挂钩。”何彩梅表示,相对于北上广,深圳在医疗方面的知识底蕴也是一个短板,要重视这个短板,推进研究机构、相关学院的医生在专门领域的研究和积累,改善这块短板,何彩梅说道。

深圳市人大代表常改凤:医生不应赚取效益工资

常改凤认为,医生的初心应该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赚取效益工资,去做各种检查、开处方、开药,这样违背了医生的初心。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能否率先在全国突破瓶颈,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像新加坡之类的国家,做到免费医疗,公立医院真正去体现它的公益性。

此外,作为一名医生,她感到医保限制很多,在治疗的过程中,因为药占比(病人看病过程中,买药的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检查比不能超标的原因,医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毕竟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看病的过程也造成阻碍,常改凤希望政府在医保制度方面对医生减少限制,更有利于医生真正针对病情,酌情从病人的角度去考虑。

“良医指的是医生的良知,作为医生,初心是治好病人”,她觉得目前医改制度存在缺陷,医生被设定的条条框框禁锢。不需赚取效益工资,不被设定的条条框框禁锢,医生才能专心治病救人,才能做到“病有良医”。

[责任编辑:施冰冰]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