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
对深圳的高教圈而言,深圳技术大学是特别的存在——她是目前深圳唯一一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立之初,它面向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的顶尖专门人才。
2016年,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类专业筹建和办学,成立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8月21日,深圳技术大学(筹)启动校区揭牌;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深圳技术大学正式设立。
2019年,深圳技术大学第一年独立招生,广东省内高于本科理科优先投档线26分,一次性满额投档,其他省(区、市)理科类列第一批(重点批或本科批)录取,办学成绩有目共睹。
学校以工学为主,根据《中国制造2025》与《深圳行动计划》所涉及的11个领域,逐步发展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目前设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健康与环境工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商学院、质量与标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及工程物理学院等10个学院。
学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建起来?
阮双琛:为了契合深圳产业的发展,在2012年,深圳市领导就考虑要筹建一所大学,主要解决深圳缺乏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的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中国制造2025”,即要把目前现有大学当中的二本或者三本转成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的大学当中,有将近60%的大学都叫应用技术大学,德国一流工程师当中的2/3都是这些学校培养的。所以当时深圳市的领导就想对标德国,向德国学习。
确定方向后,我们反复跟教育部沟通。最后,经教育部同意,决定依托深大来筹建这所大学。背靠深大,就有老师、专业、实验室等资源,可以实现快速起步。当时在深大选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物联网和光源与照明、汽车工程和生命健康与环境等六个深大应用类专业,作为筹建技术大学的基础。
为什么叫“技术大学”?
阮双琛:深圳技术大学对标德国等先进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坚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坚持办应用型的大学,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还有精算师等高级技术型人才。所以只有把学校的名字叫“技术大学”,我们才能保证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变形、不走样!
在筹建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邀请德国的专家到技术大学来研究、探讨合作,探讨教学模式,因此德国应用大学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植入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班子中。
此外,我们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也是借鉴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就两条: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二是论文数量。深圳技术大学不以上述两项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而是以解决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实际问题、产学研创新成果、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
经过这三年的筹建,我们深圳的老百姓,特别是学生们逐步理解并认可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认识到技术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因此,今年学校首次独立招生就满额投档,成功迈入广东省前十。
专访深圳技术大学校长阮双琛(左)
学校的定位、办学特色是什么?
阮双琛:实际上应用技术大学就是面向地方、面向学校所在的区域,解决当地以及周边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德国,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一所应用技术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首先要面向坪山、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一项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校企合作”。所以从课程的设计上,我们跟企业对接,把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编排进课堂当中去。因此也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理论水平高,实操能力、动手能力也要强。在我们学校每位老师带8-10位学生,除了负责学生的专业培养,还要带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包括对接校企合作、国际交流。
目前我们有32所德国、瑞士、荷兰应用技术高校有深度合作。此外,我们在德国设立了深圳技术大学的海外办公室,通过加强与德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德国企业进行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一流的工程师与设计师。我们已经在学校的理工科专业开设了德语课必修课,现在也正在申请明年开设德语专业。
如何区分技术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阮双琛:在德国,技术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跟我们国内的研究型大学是同样的水平,而高职的学历要比它低,这是它两者最大的区别。
我们提出“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技术大学需要四年的学习期,这样他们掌握的知识才比较系统、全面。就企业实训而言,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深度同时具有创新性,主要面向企业前沿技术,根据企业需要解决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学生是带着问题实训并解决它。
高职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懂得操作,而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求不仅能操作,同时要具备开发、帮企业解决前沿问题的能力。
创校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难?
阮双琛:我想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理念”,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国内对技术大学的理解还存在一点的偏差。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尤其是积极参与到大型活动论坛中去,使市民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和了解技术大学的“真容”。
其次是教师队伍的招聘,应用技术大学的老师需要有企业工作经验,这点非常重要。在德国,技术大学的老师一般要求博士毕业后在企业工作满八年,才可以给学生上课。
第三是学校也在转变理念。过去我们的实验室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当实验员,现在我们的实验室不仅有教授,还有高级工程师,这样实验的研究才真正符合实际需要,学生毕业能跟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对创办大学有怎样的帮助?
阮双琛: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实现了深圳速度、德国质量,我想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我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十年,那个时候我刚30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工作主要内容是工程装备方面的。所以现在和德国技术方面的专家交流能产生共鸣,更能结合我们自身需要选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内容。1999年,我离开中科院,到深圳大学工作。在深大近2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累积了很多高校管理、教育等经验,现在想起这些经历,对于我筹办应用技术大学有非常大帮助。
我用做科研的精神和思维来办校,前期有详细的规划。回看三年的筹办之路,确实按照我们当时的规划和想法,一步一步实现了,包括当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大家的努力,也一一将问题解决了。
学校未来如何发展?
阮双琛:首先是要坚持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和精算师等高端的技术类人才,服务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区域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我希望把学校打造成“没有围墙的校园”的示范院校。我的同事奥格斯堡电机学院的院长说:“把校园的围墙打开了,相当于把人们心理的围墙打开了。”我想,没有了围墙,学校才能和社会正在相融,对学生、附近的居民和企业来说,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未来学校也会加强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在应用类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跟德国的高校在校园里共建实训基地以及实训的实验室,为两岸三地的应用类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送给师生们的话?
阮双琛:选择深圳技术大学的学生及家长,要坚信深圳技术大学就是好大学,就是高水平的大学。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余俐洁 秦川 陈智妍)